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园林发展

东岸湿地公园将成三亚“绿肾”

2016-06-23 18:35:00 | 来源: 三亚日报 | 作者: 汪慧珊 | 责任编辑: 杨臻

东岸湿地公园将成三亚“绿肾”

三亚东岸湿地公园效果图(局部)

“东岸湿地公园就在我们家门前,建好后我们散步休闲就再也不用跑远了。”家住天泽湖畔的伍先生对东岸湿地公园的建成充满了期待。6月10日,在各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东岸湿地公园正式开工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方、绿化、园路、广场景观小品、景观建筑、构筑物、配套服务建筑、海绵实施、桥涵、排洪渠、给排水、供电、景观照明等。

作为三亚“双修”、“双城”的重要项目之一,东岸湿地公园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规划设计,东岸湿地公园集生态属性的“三亚绿肾”、文化属性的“城市胶片”、景观休闲属性的“综合公园”三大定位于一体,估算总投资3.2亿元。

千亩湿地一度陷于“瘫痪”

东岸湿地公园位于三亚市吉阳区,东至东岸中路及丹州中路,南至溪泽北路,西至凤凰路,北至溪美路、金鸡岭北路及溪润路,其面积1003亩,其中水域和陆地面积约各占一半,是三亚市区内面积最大的淡水湿地。

遇水便渍、逢洪便涝,是东岸村丹州市场的真实写照,究其原因,罪魁祸首便是排洪沟被堵,这条排洪沟犹如东岸湿地公园的“大动脉”。吉阳区海洋渔业水务局副局长王伟告诉记者,这条排洪沟早期作为金鸡岭片区水田排涝所用,从金鸡岭一直延伸至山屿湖溪泽南路。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排洪沟沿线周围被建设用地蚕食,加上农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导致排洪沟的水质变得很差。此外,东岸湿地公园内的东河上游还有一条防洪堤,这条防洪堤是大概10年前政府斥资而建的。如今,周边被部分房屋侵占,情况与排洪沟如出一辙。

“过去,东岸湿地原是一片稻田种植区域,后来随着稻田弃耕形成了湿地水面,周边被建设用地蚕食,其生态现状较差,不仅水体循环差,而且生物多样性低,无法承担起城市生态节点功能。”市园林环卫局副调研员王凤山介绍说,东岸湿地上游水源为季节性河流,水量不稳定,全年大部分时期水量较小,同时湿地轮廓不规则,西南角成为死角,水量较小时无法循环;加上东北侧棚户区污水的无序排放,导致水质较差。

东岸湿地急需拯救。在2015年城市“双修”“双城”工作中,三亚决定把居民区围合的东岸湿地公园作为“生态修复”的一个项目加以改造,同时满足市民生活的需求。

海绵特色打造城市“绿肾”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其中植物多样性是基础,丰富的植物品种可以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空间;同时湿地是游憩体验型空间,植物在空间塑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湿地设计中的植物部分十分重要。

“东岸湿地公园扮演的角色是‘三亚绿肾’,有着恢复并强化湿地的生态净化功能,同时起到调蓄雨洪旱涝、提供农田灌溉等作用。”王凤山介绍说,项目将充分体现“海绵”特色,通过“水”和“生境”两个层面加以保障。在“水”的层面,通过“流动湿地”“净化湿地”“弹性海绵”三大策略,引入河水、净化上游及周边城市雨水径流的污染,启动水体自循环,改善水质,打造弹性湿地系统;在“生境”层面,项目将建造水上树岛群,营造鸟类栖息地,同时增长水岸线,与金鸡岭共同构成生态斑块,提升生态效应,把公园打造成“森林绿岛,小鸟天堂”,恢复生物多样性。

王凤山告诉记者,项目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景观、旅游要素的同时,也充分考虑生态功能及排水吸水功能。公园在促进水循环、净化水质、调蓄雨洪旱涝、提供农田灌溉的同时,融合休闲游憩综合功能。此外,该公园还注重打造水上森林,减少水面蒸发,营造鸟类栖息地,恢复湿地生境。

6月20日下午,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旧渠上的建筑已经基本拆除,工人们正在清理丹州村菜市场处的建筑拆除垃圾。原本漂浮在水面上的大量水生植物,至今已经清理了一大部分,周边还漂浮着少量的水浮莲。尽管烈日炎炎,但是工人们的工作丝毫没有懈怠。

1  2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