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浅谈园林

浅谈: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山水画印记

2016-07-07 10:25:00 | 来源: 百家号 | 作者: | 责任编辑: 胡俊

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她集自然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艺术之美和文学之美的精华于一身,是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中国古典文人园林和山水画一脉相承,在历史的进程中她们并行发展,相互渗透,互为影响。正如童寯在《园论》中所指出的:“中国造园首先从属于绘画艺术,既无理性逻辑,也无规则。”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由于山水画的渗入,创造出如诗如画般的境界,留下了山水画深深的烙印。

一、山水画与文人园林的相互渗透发展

中国的山水画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由于政局不稳,战乱频繁,知识分子消极厌世,隐逸山林。他们凭借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情山水,这就促进了山水绘画和写意园林的形成。当时,出现了顾恺之、谢赫、宗炳和王微等著名的山水画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山水画论,如宗炳写的《画山水序》,谢赫写的《古画品录》等。山水画其时正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逐渐向独立的画种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名士们喜欢到近郊游山玩水,寄情养志,并以能鉴赏风景之美而自负。到后来,文人、名士们产生了能够在城市中坐拥山林的愿望,于是,文人、名士们纷纷造园,出现了民间造园成风、名士爱园成癖的情况,文人园林便应运而兴。此时山水画和文人园林之间互相渗透的情况已十分明显,奠定了此后的山水画、山水园林的同步发展、互为影响的密切关系。

唐朝是我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阶段,到盛唐时,山水画已完全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画种。当时出现了两派主要的山水画流派:一派是以李思训为代表的青绿工笔山水画;另一派是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写意山水画。王维以诗入画,抒写文人情怀,他的《辋川图》,开创了后世写意山水的先河。唐朝的文人园林发展迅速,与六朝私家园林仅属于少数高门士族不同,已经普及到一般士人,并趋于成熟。此时,山水画和文人园林联系已非常紧密,许多画家、诗人纷纷参与造园。

宋朝的文化空前繁荣,山水画和文人园林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米芾发展了泼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通过主题的选择和某种墨戏的态度来表达文人趣味,用思想和情感在黑白世界里写心境。至此,山水画的创作倾向开始由客观向主观转变,注重笔情墨意,用笔比较简括,画面构图大面积留白,用自然之山水景表达文人的情怀,逐渐使山水画发展走向成熟。与当时文人画的风格相似,文人园林讲究意境的营造,在规划设计中甚至直接依照山水画论,这也是文人画家广泛参与造园的结果。

明清的山水画门派众多,以唐寅、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派”,创作了大量表现文人园林风貌、反映园居生活的画作。据不完全统计,“吴门派”的存世作品中,关于园林的画作就有三十多种。此时,大量文人画家掌握了造园技术,常常运用画理画意来经营布置园林。

二、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与山水画的关系

(一)画论及园论

山水画与中国古典文人园林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在艺术上存在许多共性。正如童寯先生所讲的“造园与绘画同理,经营位置,疏密对比,高下参差,曲折尽致。”在我国古典文人园林的发展中,造园艺术很多都来自山水画论的启发,画论起着指导意义的作用。南齐著名画家谢赫的画论《古画品录》提出了品画六法,即“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里的“六法”不仅是评价绘画艺术的标准,也是文人园林创作的依据。

如其第一法“气韵生动”,是中国画艺术的灵魂,中国园林亦寓情寄意于自然景物之中,使人产生睹物思情的环境氛围。园林中的植物、水系、建筑,皆是传情达意的媒介,也是表现园林气韵的重要元素。其第五法“经营位置是”,是说绘画的构图。画理和园理相通,园景体现画境,“经营位置”即是造园的布局。其第六法“传移模写”指的是临摹作品。如同山水画的创作一样,古典文人园林创作也需要参考和借鉴大自然中的风景,经常采用模拟天然山水意境的表现方法。清代叠山大师张南垣,提出了模仿大山的局部来叠山可以表现山的整体气势的叠山理论,和山水写意画论不谋而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盛唐吴门画家张璪在《绘境》中提出的绘画创作理论,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文人园林的造园。

“外师造化”在园林创作中指的是对大自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获取自然元素,掌握其中的规律从中吸取创作原料;“中得心源”即将自然造化融会贯通,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对自然元素进行艺术加工,从而把自然美上升为艺术美,归纳总结出园林创作的艺术规律。清代的《芥子园画谱》,是介绍中国画基本技法的画谱,书中有介绍树、山、石、桥、水的画法,其画法几乎可以移植到园林小品的创作中,如画树:“虽属雁行,最忌根顶俱齐,状如束薪。必须左右互让,穿插自然。”画桥:“平板桥宜于杏花杨柳;蜂腰板桥宜于山河近岫;驼峰桥画宜于近江支港,水虽小而实可行舟者;曲板桥宜于回波曲水,因势倚石;齿缺板桥宜于古镇荒塘,寒村积雪。”

(二)画家和造园家

童寯先生说过:“重要的是一个好的造园家必须是一个优秀的画家。”纵观中国历史上的造园家,无一不和绘画有着紧密的联系。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以画设景,在陕西蓝田县终南山下修建了辋川别业,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诗人白居易喜好园林,他曾采用比较朴野的型式,结草堂于庐山。诗画家卢鸿辞官归隐,营建了嵩山别业。唐代许多文人集诗、画、园等成就于一身,足以说明山水诗、山水画与文人园林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宋朝文人画家苏轼、米芾都曾参与过造园,画家苏舜钦曾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即今天的苏州沧浪亭。酷爱书画的宋徽宗也亲自参与营建了皇家园林艮岳。在整个社会的推动下,文人园林逐渐被推到了高峰。

明代的计成是历史上著名的造园家,他年少时即以绘画知名,从绘画中领悟到很多造园的法理,并给予实践,晚年他把自己数十年来积累下来的造园经验编成了造园专著———《园冶》,这是我国古代最为完整的一部关于造园的著作。明末大画家米万钟设计建造的米氏三园即勺园、湛园和漫园,园的景色大多是按山水画的画理来布置的,以画意布景,造园如画园。清初著名画家石涛把他的画作《醉吟图轴》中所画的主峰,运用到扬州的片石山房园林设计中的叠山实践来。清朝画家叶洮,参与了畅春园的规划设计。明清时期的画、园已经融为一体,紧密不可分,文人园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在造园艺术与技术方面也达到十分纯熟的境地。

三、山水画语言在古典文人园林中的应用

(一)园境画意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它是诗画及园林艺术的灵魂,历来被艺术创作者视为最高的美学追求。中国绘画不仅要求形似,且求其神似。唐朝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境离不开象,又不等于象,而是超越于画中物象之外的深层意蕴。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创作依据山水画论,山水画的意境以情景交融的形式体现在园林的创作中。山水画并不局限于有限的物象,而是要在有限中呈现出无限。同样,古典文人园林的意境也不只是反映了大自然的风光美景,而是造园者用对人生的感悟和哲理,在造园的时候借助山水、植物、建筑等具体景象,寄托某种情感,抒写园林意境。当游者处于这种具体的景象环境时,往往会引发某种联想,并且加上自身的分析与理解,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延伸与拓展,从而带来一种思想上的感悟。文人园林意境的创造,使园林不再是以简单的物象存在,而是以“咫尺山林”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再现大自然的景色,表达悠远的园林意境,体现“象外之象”的艺术境界,渲染园林环境的气氛,使古典文人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图1)。

(二)师法自然中国山水画崇尚自然,以自然为师,寄情于景,物我两忘,创造出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清代大画家石涛主张绘画应体察大自然之景观,领会于心而下笔如有神助,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云游四方,搜尽奇峰打草稿”。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作为“模仿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形式,造园理念亦然如此。计成在《园冶》中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点明了师法自然是文人园林造园艺术的精髓所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就是师法自然、顺应自然和表现自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文人园林造园家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内利用自然,模拟自然,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园林艺术。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总体布局、各种造园要素都极力模仿自然山水,尽量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力求自然天趣。如叠山模仿天然山脉的走势,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体造景以自然水体为蓝本,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错落有致,尽量使园中之水具有自然之水的景象,追求自然活水之意趣;花木布置疏密相间,乔灌木也高低错落,不同的树种间杂相种,没有严谨对称的种植手法,任由枝叶自由生长,不讲究修葺,野趣天成,其形与神都十分重视表现自然;园林建筑的建设也随着地形变化而高低起伏,依山就势,参差错落,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计成在《园冶》中说“楼台入画”,即是此意。中国山水画和古典园林的师法自然,并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而是在自然的基础上有所取舍,加入美的元素、作者的主观感受,使作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图2)。

(三)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技法。中国山水画讲究虚实结合的空灵之美,虚实结合是表现意境的重要手法,也是画面气韵生动的因素。清代画家笪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中国山水画中,一般有形为实,无形为虚。虚,即留白,是中国山水画空间布局的一种手法。山水画创作中的“留白”看似什么都不画,其实却是一种笔墨经营,空白亦即画面。在意境的创作上,它甚至比所画之实体更具意味。空白处可以代表云、水、天等无限的物象,或白云飘渺,或烟波浩渺,或思绪的扩展延伸,使作品充满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布局及景物的处理方式亦是如此。在文人园林中,也体现着虚实相生的互补关系。从空间布局看,园林建筑、山体、叠石、植物为实,水体空间亦为虚。从山水的角度看,山表现为实,水表现为虚,所谓虚实对比,就是通过山与水的关系处理来求得的。再就山本身的形状来说,其凸出的部位如峰、峦为实,而凹陷的部位如沟、涧、洞则为虚。再以水的个体来分析,水似乎为虚,然其实不是,而是虚中有实。水把周围的景物倒影到水面上来,倒影为实,水面为虚。倒影和岸上景物遥相呼应,当水面泛起涟漪,波光粼粼,水中倒影受到切割,似有若无,缥缈虚无,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

园林中的建筑,也强调着虚实结合。实指的是建筑的形体,虚指的是园林建筑所围合的院落、建筑的内空间。建筑的外立面,也存在着虚实相生的处理关系,建筑外墙为实,门窗为虚。虚与实的面积对比,要从美的角度出发,构建良好的比例关系,使虚实相生和谐对比,构成丰富的立面处理。江南的文人园林,非常讲究颜色的搭配,建筑、围墙的色调皆为白粉墙,恰如山水画中的留白处理,为虚;白粉墙前面往往设有小品,或为花木竹子,或为假山奇石,或都有之,此为实。白粉墙衬托园林小品,一虚一实相生的对比,加强了园林的画意。晴天时,阳光把山石、植物的影子投射在白墙上,犹如一幅意境深远的中国水墨画。可见,古典文人园林生动的气韵,和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是分不开的(图3)。

中国古典文人园林艺术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她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中国山水画对她的影响尤为直接而深刻。在古典文人园林的发展进程中,以画论代园论,以画意入园景,山水画的语言在造园艺术中大量使用,已经成为古典文人园林造园的重要特点。从山水画艺术手法的角度来对古典文人园林进行研究,具有传承传统的重要意义。论文对古典文人园林造园艺术中山水画语言的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能对现代景观设计有所启发。对于山水画论对古典文人园林的指导,我们应该珍视她的价值,但并不意味着照搬传统,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我们应在挖掘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景观设计理论,以推陈出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