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园林文化

拙政隐得青山去 疏朗平淡乎自然

2017-03-19 13:25:00 | 来源: 古建中国 | 作者: | 责任编辑: 胡俊

拙政隐得青山去 疏朗平淡乎自然

(古建中国·拙政园)

  典雅、淡秀的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街178号,面积78亩,是一座始建于公元十五世纪初的古典园林,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迁,它至今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

  拙政园东园:爽借清风明借月 动观流水静观山

  进入口,便置身东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状若迎客的怪石,伫立园口,后知此石为迎客峰。历经百年风雨,它高耸在草木中,各处棱角因风化而有些圆滑,四周竟然有芙蓉相伴,更教人尤为惊羡。因为正值盛夏时期,荷花开得娇美,把迎客峰装点得热情大方又不失典雅。

  不同于他人在迎客峰前驻足留影,我倒是面对前方左道那一排种植在青瓷花盆里的荷花难以割舍。或许是徐徐清风悄然送来的几许荷香令人忘却炎热,只看到它们或含苞待放,或低首呢喃,或相间羞语,或迎面严颜一笑。真是白如清身出淤泥而不染,粉如少女羞嫣颜而添韵。

  不过,这并不是真正的亲临园内。穿门廊,踏前院,观一路景色幽美,绿意盎然,经兰雪堂,才能进入中园东园。记得李白有诗写道: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经导游解说,才得知这堂名还真与此诗有些渊源。

拙政隐得青山去 疏朗平淡乎自然

(古建中国·拙政园)

  据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以堂为中心,东西桂树为屏,九月时逢秋丹桂必是痴醉旁人。尽管时候不到,嗅不到这醉人香气,但桂树已是碎花相应,充满生气,俨然如屏绣画。其后山石作画,叠峦成障,形态各一,仿如是深山穿梭,偶见草堂,碧野溪水。站在堂前,抬首间,那“兰雪堂”匾额高挂。周边则是长窗落地,雕刻着精美细致的图纹。智慧气息渲染着古老的朱红色,抬手触摸那些被风化的痕迹,目光不禁转向堂中间的那一屏门。

  屏门南为《中园全景》,北为《翠竹图》,其两边隔扇裙板上,刻画着山水人物,皆是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自己手心所触摸的门槛落窗上的图纹,不知是否都是古老的工艺文化。回首堂前,种植着两棵高大挺拔的白皮松,苍劲古拙,不知年史,历数着春秋轮回。墙边矮石累堆,草木夹丛,修竹苍翠欲滴,似乎是引人入胜,快步一睹东园芳景了。

  穿过兰雪堂,首先引我眼球的便是那缀云峰。相比迎客峰,前者倒显大气凛然,后者虽身为石,但意似韵。形态由下而上,逐渐壮大,其巅尤伟,石身苔藓斑驳,藤蔓纷披,古意犹存,又似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一枝独秀,不禁使脚下繁花草野,黯然失色,竟是躲不过这石峰云飘,花色也是不敢媲美。

  令人着奇的是,缀云峰在此处是一只独秀,联壁峰则与其对峙,双峰如掌如帆,位于堂前,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拙政隐得青山去 疏朗平淡乎自然

(古建中国·拙政园)

  绕过池子,一座重檐八角亭现入眼帘。此亭出檐高挺,分两层,却一层耸一层,棱角鲜明彰显。外形底部形成回廊,围亭一圈,庄重质朴,其间设有坐槛,逢春夏花,逢秋冬雪,坐在这里,听听小曲儿,谈谈心,赏赏景,可谓佳处。亭子中间有口奇井。元朝大德年间,这一带有一座大宏寺庙,馀泽和尚修建了“东斋”。斋前有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被誉为天泉。而这亭子便自然成为天泉亭。也许是泉水清凉过盛,坐在这里,竟然思绪静安,如徐徐清风拂过。导游说低首看井里的水,能看到自己的前生。有些荒诞,但游人总会禁不住朝井里看去。

  再穿过曲幽路径,偶见流水潺潺淌过,仿佛是秫香飘来,眼前顿现一座秫香馆。早在王心一的《归园田居记》描写道,墙外皆为农田,硕果丰收,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清香,令人沉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为东园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为单檐歇山结构。赤色渲染香馆,四周“青山绿水”,不闻秫香,也嗅得荷香。室内宽敞明亮,或古灯悬挂,红须轻曳,或红木工艺,淡淡气香;长窗裙板上刻有黄杨木雕,雕镂精细,栩栩如生。夕阳西下,一抹余辉洒落在秫香馆的落地长窗上,这木雕的生趣人物古朴雅致,而这座秫香馆则显得静谧。

  穿来走去,或许是我走的路线有些凌乱,总觉得东园亭子颇多,转眼间一座别具风格的亭子又让我驻足。此亭为涵青亭,半座池上,犹如水榭,伫远处看,亭子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如画中虚实。主亭发两只戗,副亭发一只戗,整座亭子犹如一只翩飞的蝴蝶,穿梭在草木花丛间。这名字如诗意若古画的亭子手持小扇,斜倚亭边的美人是谁家小姐,天光云影水间,看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拙政隐得青山去 疏朗平淡乎自然

(古建中国·拙政园)

  似乎是在东园绕来绕去,又回到了入口不远处。但我走进了芙蓉榭。芙蓉榭位于兰雪堂之北,前有一池荷花,小榭之名由此得来。其屋顶为卷棚山顶,四角飞翘,一半在岸,一半伸向水面,凌空架于碧水微波上,秀美精巧。临水的西面刻有花雕的圆光罩,东面为落地罩门,南北两面为古朴窗格,颇有古雅书卷之气。似那水中央,伊人在水一方。如若夜晚,或皓月当空,或朦胧月色,鲤鱼涟涟,池水清清,醉人荷香纷纷齐至,怎一个美字了得。

  这东园虽是不大,但却犹为幽美。然这东园仅仅只是中园一角罢了。

  拙政园中园:云裁月缕是松风 把酒赋诗有芙蓉

  走在中园,才知这里别有洞天,真正是苏州园林的精华所在。若说东园是以古体楼宇为主,那么中园则大部分布局在水池上,亭台楼榭皆是临水而建,甚至直接架设于碧波之上。

  置身于中园,总有些莫名的诗意快感,步伐更显得闲情逸致。满池的荷花,婀娜多姿,随风轻曳,使得边周的亭台楼榭,都氤氲在别样的韵味与香气中。位于西北角的一座水上楼阁,尽管四周芙蕖不多,但岸上茂竹苍翠欲滴,繁花争相斗艳,使这本是孤立的见山楼,显得格外突色。因了这一池好水,浓厚的江南水乡趣味,就被渲染得墨韵三分,让我不禁追忆起苏州的水乡古镇。

拙政隐得青山去 疏朗平淡乎自然

(古建中国·拙政园)

  大诗人陶渊明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悠如天高云淡,幽幽如宁静致远。归居田园,抬头见山,得楼名“见山楼”。不过,虽名为见山,却景色见于水。楼为心,水为局,三面环水,主面向北,推窗外望,各处亭台,宛如碧人,与见山楼隔河相望。水岸垂柳依依,芙蓉送香,石板曲桥将游路和东面轩廊相连,又见竹林古树郁郁葱葱,真是“林气映天,竹阴在地;日长若岁,水静于水”。

  盛夏炎热,与此一聚,既是避阴纳凉,也可畅谈古今。若是心有繁琐,就走此一遭,虽不解事之根本,却也能豁然开朗,“见山所开”吧。

  不过,回望四周,眼所见处,都是离不去的荷花清影。尽管是步伐漫漫,总是匆匆别于这芙蓉花开,似乎也就不是那么垂爱了罢。

  但又匆匆赶赴了另一场荷花之约。在我看来,荷风四面亭是中园最让我心醉烂漫的一处景致了。若从高处俯瞰,但见亭出水面,犹如芙蓉出水;飞檐出挑,似那凤凰挥翅欲飞;红柱挺拔,几度春秋嫣然不变;基座玉白,如冬雪未消,犹见春时。此番图景,分明是与满塘荷花争于亭亭玉立,欲把西子卿卿作是绿叶相托了。

  亭台四面皆水,座落在池中小岛,因荷花而得名。微波粼粼,成群戏水的鲤鱼游动着身躯,张扬着红色的唯美;出水芙蕖亭亭净植,大片荷叶或低首,或抬额,或浮在水面垂怜,或钻进叶丛,害羞地窥视着娇颜欲语。古岸柳枝婆娑,微风吹动,摇曳舞姿,彷如伊人成痴,伫立河岸,凝望着百里荷塘。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风向随处可穿,春来送草香,夏来聚荷香,听飞鸟柳荫间谱曲,是人生一大趣事。亭柱为赤色,与万丛绿中,与荷花相互映衬。亭中有抱柱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不必多说,这两句诗就已经诠释了这荷风四面亭的风貌。

拙政隐得青山去 疏朗平淡乎自然

(古建中国·拙政园)

  春柳轻絮如风,拂面亲吻,教人芳心犹动,不禁是江南烟雨生情,河岸垂柳依依;夏荷香艳动人,许许清香,醉人心脾。秋水微波如镜,落叶飘曳,荡开一处晕圈,静谧而所动;冬山静安如思,白雪皑皑相许,亭台楼榭犹爱春风。

  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构思巧妙独特,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外围为廊,与天泉亭颇有相似,却又是各分秋色。红柱白墙,相映成辉,飞檐翘角,游刃有余,万丛荷叶中,托出这么一朵莲花,令人犹为赞叹。

  又回首,却又见旁栽梧桐遮荫、翠竹生情。正要踏进亭子,不由得惊呼一声,原来这亭子四周的白墙竟然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视觉看到重叠交错的连圈、套圈、分圈的圈圈相扣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门又彷如是四幅花窗,雅致的描绘出流水人家、古桥楼宇、梧竹荷清的绝色美景。

  不禁抬首,“梧竹幽居”四个字正雅韵墨色的题在匾额上。“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而亭中这么一对联,与题匾相映,成为点睛之笔。风生清雅,吟诗弄月,与自然相融,动观流水潺潺,静观山色湖边,岂不美哉!

  说起来中园走得仓促,看的并不细密,不及东园开始的新鲜劲儿,随处都看个了遍,但中园真是处处有景,处处精致,也算我寻精华而来,得精髓而去,不枉此行吧。

  拙政园西园:与我同坐清风月 癸拜先师倒影楼

  西部主要建筑有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另一主要建筑是扇亭“与谁同坐轩”,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笠亭的顶盖,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西部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倒影楼、浮翠阁等。

拙政隐得青山去 疏朗平淡乎自然

(古建中国·拙政园)

  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楼分两层,楼下是“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这两位均是苏州著名的画家,沈周还是文徵明的老师。当年,西园园主张履谦为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于光绪二十年(1894)特建此楼以资纪念。

  与谁同坐轩小亭非常别致,修成折扇状,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

  卅六鸳鸯馆(十八曼佗罗花馆)为西花园的主体建筑,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佗罗花馆”,北部名“卅六鸳鸯馆”,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曼陀罗花即山茶花。北厅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留听阁为单层阁,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在留听阁回望塔影亭时,顿觉美妙致至。攒尖的八角亭映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不失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