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
在宣扬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同时,让人类在现有的这个环境下,能够和谐的绵延发展下去,进行我们的生产生活。

主持人: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中国网特别访谈。2019年的4月到10月,北京市将迎来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世园会由来已久,并且往往每每举办的这半年,世界各国的园林园艺精品都竞相绽放,可谓是艳丽异常。为了迎接2019年北京世园会的到来,中国网特别策划了世园会系列访谈。今天我们为您邀请到的嘉宾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崔勇做客中国网的访谈间,崔老师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网访谈间。

崔勇:

您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

崔老师我们中国是崇尚传统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对我们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我们具体到建筑方面来说,您认为我们现代有哪些现代园林建筑的理念,传承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

崔勇:

在这长长的一个世纪以来,我们在中国的建筑园林创作实践所取得的,带有民族特点,集成了中华传统建筑园林设计手法思想的作品也是有的,我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张锦秋院士,西北设计院的张锦秋院士她设计的陕西博物馆,还有大唐芙蓉园等等这些。她有很高的学养,她是清华大学毕业的,现在是院士。她设计的东西,基本上根据历史上的文脉,文化背景,以历史的尺度,在大雁塔、小雁塔,西安古城,有城墙,很难得的西安古城范围内,营造历史博物馆,大唐三期工程等等。它基本上风格就是保持了唐风那种雄壮之美那种气势,在那个地方。一方面是挖掘历史,再现了传统文化,把传统的我说的建筑形态、建筑情态、建筑生态,应该是都考虑到了,所以是比较好的作品,但那个作品现在看来却是唐风。

主持人:

西安本身就是十三朝的古都,所以现在这种唐风放在历史厚重的城市也是相得益彰。

崔勇:

他是自然而然的,这就是很明显的,比如说像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他是苏州人,虽然他对国际上是一个大师级的人物,在国外设计了很多经典作品,比如香港敦煌大厦,卢浮宫前面那个三角等等之类的,而且这位先生作品的话,很明显的特点,西方文化,他对于三角结构和钢玻璃墙设计特别有感觉。你看看香港大厦,那个感觉一般人想象不到的,他就能想象到。再有卢浮宫前面,埃及金字塔那个东西,时间久而久之就习惯了,因为他这个东西,有的时候从设计理念上去还是很巧妙的方法。

就像我们大剧院,国家大剧院里面有四个剧场,四个剧场如果每个剧场都很有个性的张扬出来,在天安门广场附近出来,那跟天安门广场更不协调。然后来一个大包,包在里面,反而把他掩盖了,同时也实现他的现代功能。所以这些东西都体现结合自然,结合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甚至生态环境的话,这种设计。贝聿铭在中国设计里有两个作品,一个苏州博物馆,新博物馆,在苏州紧挨着太平天国纪念馆,尺度不大,但他用的材料,玻璃,形象还是三角形的,把苏州园林山水也镶嵌于博物馆其中,你感觉那个尺度很舒适,很小巧的。玻璃还是跟传统的瓦状玻璃有类似的感觉,但是用的材料又是现代的,所以他在这方面,在建筑语言上面,他是把传统的建筑语言考虑到建筑的形态、情态、审美特点,生态环境弄在一块儿,这样的感觉作品就是中国的,但是又是现代的,他把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很好。

还有一个他设计北京香山饭店,你一眼看上去他肯定就是南方建筑,那种墙面,粉墙带瓦的墙面。但是转化为现代很简洁,符号型的墙面。里面立体空间,立体空间里面有园林绿化全部引入,而且采取自然采光的方式节约能源,又跟香山自然环境结合在一块,像现代的一个苏式建筑镶嵌在香山上面。所以你走近一看,有一点进入江南水乡的感觉,所以在这种手法上,他就把传统东西和现代结合。

主持人:

这些他们也是体现您刚刚提到的整体观以及形态,情态和生态三维一体的,可以说我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精髓。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其实有很多的建筑,跟随着外来文化的脚步,可能不太注重我们这些传统的,如果想注重这些传统,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发扬和传承我们这种传统的建筑艺术?

崔勇:

其实这就牵扯到具体怎么样传承的问题,操作的层面。我们现在很多,一方面对自己的文化没去好好的总结和领会,另一方面对西方扑面而来的文化的话,建筑文化,来不及消化。所以导致最后就是食而不化,导致实际操作过程当中不知所措,既没有传统,又不像西方。所以形成后现代文化特点就是抄袭,拷贝,复制。原创性的结果,就把传统的东西理解成为简单,贴个标签,弄个符号就行了。或者西方的东西直接照抄,不管他的环境是不是,就放到一块,以为就是美了,其实不是这样的。

主持人:

没有考虑整体的观念。

崔勇:

所以我们在这方面,特别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确实现代建筑也有很多好的作品,应该大部分还不是太理想,创造性的搞来搞去,为什么千篇一律,千层一面。北京还有一个故宫,中间这么一块,周边现代化城市没差别,差不多。各个地方的城市更是这样,甚至把一些符号弄上来。我们上世纪北京有段时间,古都风貌,很多现代性的,弄一个瓜皮帽一样屋檐,屋顶,那就是继承传统了,不是那么简单。

还是回归我刚才讲的,这种传承恐怕还是要从根本上,就是要认得它形态里面有哪些东西,研究传统技艺有哪些东西,才会随着传统的形式,传统的文化审美的特点,中国传统审美是这样。我们讲究诗情画意的,绵长的农业文明,很讲究人情的,所以情本体是我们情感里面很重要。

主持人:

这些方面,好像苏州做的还不错,苏州的这个城市老城区还是保留着以往的那种园林的风貌。

崔勇:

是的。

主持人:

新城区完全很现代化,这样的话,不会让人觉得就像您刚刚提到的这些,很奇怪,很突兀的一个传统的东西,放在一个很现代了地方去。那么我能不能这么理解,您所刚刚提到的创新的含义,你要创新是可以,但是你不能直接生搬照抄,或者直接把符号拉过来贴上,而是你要先领会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内涵,再领会和了解的基础上,再去进行创造。

崔勇:

对。

主持人:

那么如何创造呢?我们在创造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崔勇:

这个创造相当于一个建筑设计的一个创造方法,我刚才讲了传统的建筑园林传统,虽然讲了那么几个大的关系,但实际上我们在操作的时候,从事建筑园林创作的时候,我们也还是要从目前中国实际的情况出发,从事我们的创作。比如刚才讲的,东西方文明是两个体系,中国人倾向于尊重自然,西方人相对来说,对自然有一种把人过于高高在上,一直是这样,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提倡人这个主题。当然当时是因为冲击中世纪,把人压抑的太厉害,漫长的中世纪人性解放以后,所以文艺复兴有很多的意思,包括建筑作品它跟以前也不一样而且很张扬人的个性。

那么从根本上我们还是要回归到本原,因为我们尊重自然,我们的园林建筑设计你感觉它还是来自于自然的,它的材料,它的空间结构,它都是跟自然相协调,我们建筑园林山、水、花、草、房间,都是自然的。所以讲中国的园林建筑,在某种原因就是第二自然,继承原野这本园林著作里面他就讲,中国的传统里面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这几句话非常高的概括了,不但是园林,建筑也是这样,其实就是我们设计上要遵循,要学习的,即使要运用传统的方法,所谓的精在体宜,就是说包括你的尺度,大小,多少,疏密等等,还有就是气温,气候,冷暖这个你都必须要提。巧于因借,就是一方面自己各个园林建筑本身的平台,楼阁,山石,水墨画合为一个整体,同时打开这个园林以后,要跟自然相联系,要把大自然的社会环境,它这个方法叫借景,比如说颐和园西山那个你都能看到,这是必须要这样。

主持人:

听您说了这么多,我认为您对建筑园林可能有一个观点您认为很重要,就是要宣扬绿色发展,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那您觉得世园会一定意义上达到这样的目的,2019年北京世园会的意义什么?

崔勇:

我刚才说虽然是园林,虽然是建筑,其实把它再升华一点,可以把它升华一种人居环境的设计,也就是说大环境的设计。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设计还不能单单是设计一个房子,一个街道,一个城市的问题了,要更深广的看到,其实是一个人居环境设计,人居环境的设计理念,方法的话,我们还是可以借助传统建筑园林。比如大环境里面,空间环境里面,南方,北方它是不一样的。它所要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不一样的。那么决定你相应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也不一样。再把这个上升为一个理念上的东西就是,我讲的这个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形态、情态、生态,刚好对应人类文明大家所关心的物质文明形态,它是物质载体,建筑这是本体的。它的精神文明,我们的审美情态,它的生态文明,我们讲究生态文化建设,刚好这三位一体是这样的,而这点恰恰是人类所共同向往的一种物质精神与生态三位一体深层的环境,这样可以使人适应的气息在里面。

在这个空间里面,对人类中国的建筑里面所包含的这些哲理性的,营造哲理性的思想,是解决人类困境的方舟,也可以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思路,所以这样上升到一定的层次,应该它也进入一种哲理的高度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这就是中国古代人给我们本身人类的启发和贡献。

主持人:

就像崔老师刚刚说的,我们在宣扬绿色发展,在宣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同时,其实说到底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就像您说的大环境和人居环境设计的问题,我们再往哲学方面去说的话,就是生存之道,如何让我们的人类在我们现有的这个环境下,能和谐地绵延发展下去,能和谐地进行我们的生产生活。

感谢崔老师做客中国网的访谈间,谢谢。

观众朋友们,感谢您收看本期中国网世园会系列访谈,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崔勇:

再见。

崔勇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